王濟武董事長在鏈博會官方媒體發表署名文章《暢通產學研 強化創新鏈》打印
發布時間:2025-07-18來源:中國貿易報
7月16日,以“鏈接世界、共創未來”為主題,由中國貿促會主辦的第三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在北京開幕。7月17日,由中國貿促會主管的《中國貿易報》刊發啟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濟武署名文章《暢通產學研 強化創新鏈》。以下為全文。
《暢通產學研 強化創新鏈》
當前,科技創新已成為驅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引擎,也是解決全球發展失衡矛盾的重要路徑。創新鏈的高效運轉,日益依賴于產學研各環節的深度融合與協同互動。第三屆鏈博會將首設創新鏈專區,展現我國產學研合作成果以及讓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的科創生態系統。作為創新鏈專區受邀參展的14家機構之一,啟迪控股傾力打造的“中國式”創新生態系統以及在新興產業領域形成的代表性產學研合作案例將面向全球亮相。創新鏈專區的新看點,不僅在于創新成果與生態活力,更在于其所帶來的深刻“啟迪”:要突破傳統合作模式局限,真正釋放創新動能,必須在合作的深度廣度、生態系統的構建以及國際化布局等方面進行系統性重構。
“論文要寫在大地上”。產學研合作的生命力,源于其扎根產業的深度與覆蓋領域的廣度。真正高效的協同創新,需要打破“點狀”項目合作的局限,構建多維立體的協作網絡。啟迪控股作為國內產學研一體化實踐的先行平臺企業,通過“孵化+投資”模式,培育了多個技術領先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形成了上中下游完備的產業鏈條,平臺上的創新案例不斷涌現。以人工智能產業為例,啟迪控股依托平臺優勢,緊抓創新源頭,不僅與入駐的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交叉信息研究院、華為技術聯合研究院等十余家科研機構緊密協作,更聯動清華大學軟件學院、電子工程系、精密儀器系、自動化系及周邊高校院所,以“立體三螺旋”模式推進概念驗證與產業賦能。通過成立專業的技術轉移公司、培養實戰型技術經理人團隊,有效加速了科技成果轉化。2023年9月,海淀區啟動“中關村人工智能大模型產業集聚區”建設,啟迪控股旗下的清華科技園作為核心區首批重點建設的四個特色產業園之一,已匯聚超過50家人工智能企業,持續吸引產業鏈上、中、下游創新要素,形成了梯度清晰、生態繁榮的發展格局。
產學研合作的更高形態與未來趨勢,在于構建為未來產業賦能的創新生態系統。面對日益復雜的產業挑戰,單一的技術轉化或委托研發已顯不足,亟需高校、企業、服務機構、政府等多主體形成共生共榮的協作網絡。啟迪控股在長三角一體化戰略中的實踐頗具啟示:聯合智慧工廠研究院發起“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智能制造創新聯合體”,聚焦行業關鍵核心技術突破與應用落地,整合領軍企業、高校院所和中小企業資源。該聯合體通過構建分布式創新網絡、建立共性技術研發平臺、推動大中小企業協同等六大任務,打造開放共享的創新矩陣。這種生態化思維同樣體現在具體問題解決中——當面臨電子廢棄物拆解自動化難題時,上海啟迪之星作為專業科技服務中介,精準對接上海大學機械工程團隊,將復雜的生產線改造分解為若干子項目,在工藝穩定環節優先實現自動化,在柔性要求高的環節采用半自動方案。這一過程不僅攻克了產業痛點,更在合作中培養了適配行業需求的人才,形成“問題解決—技術研發—人才培養”的良性循環。
閉門造車、互相封鎖的時代早已過去。在全球創新版圖加速重構的背景下,產學研合作的國際化維度已從“可選項”變為“必選項”。國際合作不僅是技術交流的橋梁,更是創新范式融合的全球性試驗場,能夠實現互相比對、互相補充、互相助力。啟迪控股作為國際知名的大學科技園建設者與國際科技園及創新區域協會(IASP)主席單位,在全球科技創新領域擁有重要影響力,并已初步構建起廣泛多元的“全球創新網絡”。除啟迪劍橋科技園、北京中德產業園、啟迪“兩國雙園”、啟迪東盟科創網絡等著名案例,啟迪的國際化網絡正呈現兩大趨勢:一是加速網絡化、規模化、標準化;二是以園區網絡為基礎向更多領域溢加賦能。例如,與西交利物浦大學合作,依托啟迪的全球體系和西浦的教育資源,雙方合作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推進跨文化人才培養和技術轉移。另一實踐體現在職業教育領域:在首批發布的14個中國—東盟現代工匠學院特色項目中,啟迪作為中方企業代表深度參與共建“中國—泰國跨境電商現代工匠學院”和“中國—馬來西亞數字經濟現代工匠學院”。此類工匠學院將中國的產業標準、教育資源與當地發展需求精準對接,彰顯了產學研合作在全球視野下的社會價值。
新型全球化背景下,暢通產學研合作、強化創新鏈效能,需要一場創新治理范式的深刻變革。這要求政策設計打破舊的地緣體制壁壘,主體行為超越資本逐利的短期模型,系統構建促進要素融通,從而將各國高校的知識創造力、各類企業的市場驅動力、政府與全球性組織的引導力以及更多科技服務機構的銜接力聚合為強大的協同創新合力。以啟迪控股為代表的中國產學研合作13年出海實踐已經充分證明:創新雖無國界,但其價值實現必須深植于當地土壤。“全球視野、本土深耕、跨界協同”的辯證思維,正是構建新型的全球性開放創新生態的精髓所在。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加速演進,唯有持續深化產學研融合的深度與廣度,精心培育富有韌性的創新生態系統,積極拓展國際合作網絡,方能在全球創新競爭中占據制高點,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筑牢堅實的科技基石。